• <menu id="46ou4"></menu>
  • 中國專業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你買香港巴塞爾的票了嗎?

    來源:99藝術網 作者: 張婷 2023-02-28

    巴塞爾郵件。圖源作者

    2023年1月27日,周五,還是大年初六,一封署名為“無需回復”的巴塞爾官方郵件就已經悄悄地躺進了我的郵箱。英文當先,繁體中文隨后,這封信打著“2023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門票現已開售,欲購從速!”的營銷口號,企圖將我從春節的懶散當中拖拽出來。

    作為一個預算有限的教師和十八線策展人,生活在上海這座號稱中國當代藝術橋頭堡的城市里,除非有人以工作為由替我買單,否則光考慮展會期間的機酒成本,我主觀奔赴香港的動力血條就掉得飛快。雖然對購票的誘惑無動于衷,但這封意味著還在春節假期就已開工的郵件卻沒能讓我釋懷。且不論外資單位是不是只過洋節,年初八之前就要上班,并向海量的群體發送工作郵件,除非是AI干的,否則實在難說這是一種內卷,還是勵志。但它的營銷目的已順利達成,我理應并且終于開始關注起今年的香港巴塞爾。

    圖源巴塞爾官網

    春節里,在老家新開了幾年的一間名作“可以畫廊”的機構看展,碰到主理人張某某和他的父親。張爸曾是老牌國內藝術媒體——卓克藝術網的創始人之一,如今和兒子一起開藝術書店,辦畫廊,在互聯網上構建文化社群,繼續自由地遨泳在藝術生態的汪洋之中。一聊到香港巴塞爾,“我們買好票了!”張主理不動聲色地說。“要早點買,不然買不到了!”他爸接著說。

    圖源巴塞爾官網

    這句話好像瞬間點燃了今年香港巴塞爾“一票難求”的氣氛?;丶乙院?,我就勢打開了那封讓人“欲購從速!”的郵件。不出所料,展會從3月21日嘉賓預覽、22日正式開幕并延續到25日,眼看香港藝術周即將風潮再起。郵件文案熱情洋溢,寫著“本年度香港展會將會是繼2019年最盛大的展會,我們將呈獻來自32個國家及地區的177間頂尖藝廊的優秀之作。各位將在香港展會與睽違三年的所有精彩展區重逢,其中包括‘藝聚空間’展出一系列大型裝置作品,以及‘策展角落’將呈獻各式精心策展的專題。”郵件還傲嬌地告知收件人,門票只能通過官網或熱線訂購,線下并不設“票房”。結尾落款處,擔任展會香港地區總監的樂思洋和常務總經理季思皓(Gil Schorr)瀟灑地留下手寫款簽名,流露出巴塞爾團隊在香港風云八年和疫情三年背景之下重振旗鼓的信心。

    我同步點開了巴塞爾的公眾號。果不其然,開年以來,在點擊率平均為一到四千的推文中,初六的這篇同款開票推文一騎絕塵,狂飆到3.6萬的閱讀量。

    圖源巴塞爾官網

    從1970年一開張就常年領銜國際藝術市場的瑞士巴塞爾藝博會在2013年全面收購了五屆歷史的香港國際藝術展(Art HK),并將其成功迭代為亞洲龍頭藝博會的香港巴塞爾藝博會(Art Basel HK)。每到三月,這座面向南海的東方之珠就會躍上風口浪尖,成為全球藝術業界的機票目的地。從國際版圖和交通便利來看,其地理位置委實當之無愧。由這個源點所釋放出的信息流足以快速擴散至海陸的四面八方。除了中國內地,它能夠輕松地串起由來自東南亞各國和東亞日韓的藝術藏家、贊助人或投資者所編織成的藝術市場。同時,作為國際四大自由貿易港之一,香港的零關稅政策也讓面向本土畫廊和一二級市場的消費者們獲取了切實的福利。此外,通用的英文環境和相對獨立的藝術表達都使這座城市具備了一種在中國語境下頗具特色的市場魅力。

    從某種角度上說,巴塞爾品牌的國際屬性也是直接激活了香港藝術生態和產業能效的那塊基石。近十年來,伴著大量國際超級畫廊的入駐新風,當地早已培養出遍地開花的文化業態,并以在每年巴塞爾舉辦期間的豐富藝術活動集體助推這座城市,使其一舉躍升為全亞洲的當代藝術中心。

    圖源巴塞爾官網

    說起來,疫情以摧枯拉朽的態勢沖擊了全球藝術界,尤其對以香港這個亞洲首批受到嚴格防疫管理的城市之一為據點的巴塞爾藝博會來說,遭遇可謂慘烈。2020年1月,出于應對快速擴散的疫情所導致的國際運輸和旅行政策高壓,一封來自24家國際參展畫廊對藏家和贊助商的銳減而充滿擔憂的“勸退”聯名信登上了各大藝術媒體頭條。2月6日,香港巴塞爾正式宣布取消展會,親手關上實體展區的大門。

    口罩三年,巴塞爾團隊快速反應的危機管理機制算是有夠頑強。雖然來自用戶體驗的聲音褒貶不一,但香港巴塞爾的虛擬展廳還是在2020年春天的數周之內就完成了上線,并制作和發布了一堆又一堆來自策展團隊的線上論壇和網絡展映項目。2021年,超過半數的參展畫廊遠程加盟“衛星展位”,以由藝博會工作人員出面協調現場的線下協作模式,締造出藝博會和畫廊“你我不分”的親密關系。2022年,展會又以線上混合線下的策略構建出一種“Hybrid”式的運營業態,繼續為支撐香港這個重要的當代藝術市場而戰斗。

    圖源巴塞爾官網

    除了香港巴塞爾團隊的努力之外,代表政府推動本地生態的香港藝術發展局也承擔著不可或缺的責任。自2020年3月5日起,該局就宣布了針對藝文版塊的支援計劃,并持續注入多達5500萬港幣的援助金?;诟黝?ldquo;防疫抗疫基金”,諸如“藝術文化界資助計劃”和“藝文界支援計劃”以及“藝術行政獎學金2022”等項目,用各種姿勢“送溫暖”,資助本地藝術團體、個體藝術家和藝術行政管理人員。

    雪中送炭的福利包括減免長達半年75%的工作室租金和向近五千名藝術家發放人均7500元港幣的補貼,支援了超過600個因場地關閉而受挫的藝文活動,還為行政管理人員提供了多項培訓計劃。此外,香港特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的“創意香港”還通過“創意智優計劃”支援多達600個以上涵蓋設計在內的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實打實地培育人才,并維護本地初創企業的發展。

    難以忽略的是,開放于2021年11月的M+現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和翻新擴建的香港藝術館,以及2022年7月開幕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等重磅一線藝術機構也紛紛在疫情期間向公眾打開大門,不斷地為這座城市注入有力的強心補劑。

    圖源西九文化區官網

    當然,隨著2022年9月首爾弗里茨藝博會(Frieze Seoul)登陸韓國的宣傳熱度,以及同年7月在胡志明市舉辦的蘇富比首次越南藝術展和8月在雅加達舉辦的Art Jakarta,媒體的視線也不斷擴散至諸如新加坡、臺北、東京、雅加達和越南等地。在炙熱的聚光燈下,亞洲全域內藝術市場的向度和核心靶點是否會發生重大轉移的話題反復出現。

    就拿首屆首爾弗里茨藝博會來說,在該屆展會的110多家參展商當中,絕大多數來自包括高古軒、卓納、豪瑟沃斯、貝浩登、阿爾敏·萊希等重量級的歐美一線畫廊品牌,而作為依然受到政策旅行管控影響的亞洲國家,來自中國的展商則屈指可數。2022年9月1日,《藝術新聞》也發表了英國藝術市場專家喬治娜·亞當(Georgina Adam)的文章《哪個東亞城市將成為該地區的下一個市場中心?》(Which East Asian city will become the region's next market hub?),并提到“目前看來,首爾似乎是贏家--但還不要把其他城市排除在外。而且很可能不會出現一個全面的關鍵中心,而是會出現一些區域性中心。預計到2023年,亞洲藝術市場將增長到4550億美元--當然可以戴上不止一頂王冠。”

    顯然,西太平洋地區的藝術市場在疫情“前-中-后”期間不斷出現搖擺和拉鋸的現象還將在一段時間內持續發生,香港的左鄰右舍們也正窮追不已,但作為在2020年就已成為僅次于紐約的全球第二大當代藝術拍賣市場,目前它仍占據著亞洲地區的最大份額,地位也算穩固。

    圖源巴塞爾官網

    依據媒體平臺Cobo Social的編輯Denise Tsui于2022年1月6日發表的文章《未來是亞洲,但依然在香港嗎?》(The Future Is Asian, But Is It Still Hong Kong?)中的觀點,從經濟角度上講,長期以來,多邊的貿易地位、自由市場經濟和友好的法律基礎設施一直是香港最具商業吸引力的城市屬性,所以它仍然是高價值藝術品和奢侈品交易的亞洲首選之地。比如,全球最重要的拍賣行群落——佳士得、蘇富比和菲利普斯的亞洲銷售總部都設在該市。2021年,佳士得亞洲的購買力達到了16.8億美元,比2019年增長32%。同期的蘇富比業績則顯示亞洲買家占整個拍賣行全球所有競標價值的三分之一。菲利普斯也指出亞洲地區占該拍賣行全球支出的36%,在其2021年排名前十的拍品當中,有五件都是被亞洲買家收入囊中。

    盡管首爾可能成為未來超越香港的有力競爭者,但是在弗里茨藝博會加持之前,就以2021年的上半年來說,韓國藝術市場的銷售額為1.155億美元,與同期香港和大中華區的24億美元相比,仍然處于低位。即便全球經濟在疫情的強烈影響下持續疲軟,海外游客也面臨著強制隔離七天的政策,以線上混合線下運營的2022香港巴塞爾依然輸出了強勁的成交業績。包括香港de Sarthe、東京Take Ninagawa和洛杉磯Anat Ebgi在內的數家畫廊展位作品在展會中全部售罄,單品超過百萬美元的畫廊如白立方、卓納等畫廊也都捷報頻傳。顯然,從2022年12月7日中國國務院發布的疫情防控“新十條”代表的后疫情時代開始,上述國家或者城市想快速趕超香港眼看即將回歸的市場活性,并試圖拉鋸出一種分布式和區域性的群體中心,其勝算的可能性或許還不大。

    圖源巴塞爾官網

    總之,這將是疫情放開之后,內地藝術從業者、藏家和觀眾第一次得以大規模前往香港觀展的機會,而來自各類媒體的預熱報道也已經開始升溫。顯然,無論是疫情的前、中還是后時代,擁有高粘度受眾群體的文化藝術總是一種常態化的社會需求。在油管上,可以看到展會總監樂思洋女士在2021年5月接受的一次采訪中微笑著說道:“其實在2020年,我們就做好了迎接一個全線下香港巴塞爾的準備…這將是一種新的常態。我們必須隨時為面對挑戰而做好準備。”

    圖源巴塞爾官網

    最近,我有點沉迷于這個話題,并開始像個狗仔隊一樣,遇到朋友就禁不住地打聽。除了在和英國索爾福德大學中國藏品部負責人林賽女士開電話會議時,她無不遺憾地回應說:“啊,好懷念香港巴塞爾期間的各種開幕和Party!可惜現在做決定有點晚了,我已經來不及安排可能的行程…”之外,其他回復我的朋友們態度都非常明確。碰見上海碧云美術館的林館長,說:“香港,我要去的呀!”和北京的策展人梁女士通話,說:“對,今年香港要去一下!”在開幕式碰到沒頂畫廊的臘小姐,說:“是的,我們今年巴塞爾要做兩位藝術家的個展呢!”去艾可畫廊也問起王主理,說“嗯,我們今年雖然沒有參展,但我也會去的!”一路追問下來,大家都給出了堅定而積極的預判,認為今年的香港巴塞爾必然引發火爆之勢。

    我又去連線香港的藝術家朋友Jaffa Lam(林嵐)和她的簽約東家--比利時維伍德畫廊(Axel Vervoordt Gallery)香港空間的Dylan。Jaffa回應:“作為Encounter(上文提及“藝聚空間”)的參展者,我這類不在市場常見的作品也能出現,算是Basel少見的狀態。我也相信今年的Basel會是很不一樣的Basel”。Dylan則說:“作為本地的畫廊業者,我們對于今年的香港巴塞爾是充滿期待的。這是三年之后,我們第一次能在這個藝術盛會上再次迎接來自五湖四海的藏家和朋友。在過去三年,我們甚至和很多朋友都失去了密切的聯系,而最近又開始聯絡并安排巴塞爾期間在香港的會面。我們在疫情期間把更多注意力投放在了本地藏家和藝術家身上,其實也是一件好事。比如,我們是在2021年做的一個香港藝術家群展里認識像Jaffa這么優秀的藝術家的。當時,這個展覽對我們來說是很新鮮的事情,而現在回頭再看,它恰好補全了國際畫廊所缺失的部分,也就是與本港生態的合作交流。所以,無論是疫情前后,我覺得藝術家群體比如Jaffa都在各種困難的時刻,通過創作為社會帶來些許積極的轉變。這正是我們選擇代理藝術家的考量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一種在任何時代都要試圖通過創作而改變社會的強大力量。對此,我們對香港充滿信心。”

    Jaffa Lam參展作品意向圖,圖源維伍德畫廊

    說了這么多,口水勝過茶。所以,你買香港巴塞爾的票了嗎?

    相關新聞


    传媒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国产野无套A∨毛片-男人扎爽进女人j网站视频免费-偷窥自拍88